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骨料钢板库
骨料钢板库

不服气!定位都差不多为啥徐汇滨江总是人山人海杨浦滨江却只配被评“小众宝藏”?

发表时间:2024-04-23 04:34:16 来源:骨料钢板库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作“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杨浦滨江,可逛可坐可看可玩。

  以前的杨树浦发电厂改建成了遗址公园,市民游客可以坐在“一尺花园”咖啡厅里,背靠高耸的发电厂烟囱,边喝咖啡边欣赏黄浦江畔矗立的一排巨型“灰仓”。那里原先是电厂粉煤灰储灰罐,现在也被改造成了艺术中心。

  大桥下的永安栈房旧址西楼现在是世界技能博物馆。毛麻仓库、明华糖仓修缮后,先后承办20多个艺术展览。滨江商业则主要布局在东西两翼,西侧有地标性的东方渔人码头,东侧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是奥特莱斯。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杨浦腾挪出的土地为产业导入提供了大量商办空间载体,美团、抖音、B站已在此布局。

  “小众宝藏”“景美人少”固然是一种赞美。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作为稀缺的滨水资源,杨浦滨江该如何“热”起来?人们还有非常多期待。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区,滨江无疑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在市一级的各项文件中,浦江两岸基本都被规划为CAZ(中央活动区),比CBD(中央商务区)的概念更进一层,也更复合、更兼容。

  其中,外滩、北外滩、世博前滩等主要建设高端商务载体,杨浦滨江则与徐汇滨江、苏河湾定位相近,目标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因此,杨浦滨江不缺顶层设计的支持,也不缺政策资源的倾斜。但对照更高的规划目标,期待和要求也会变得更高。

  人们常拿杨浦滨江和徐汇滨江比较。二者规划定位相近,历史沿革、资源禀赋也有共通之处。同样是滨江工业区转型,徐汇开发较早,已经探索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发展逻辑。

  比如工业遗存改造利用,从最先在市中心带火“工业风”的油罐艺术中心,到由水泥厂预均化库更新而来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徐汇滨江巧妙注入艺术主题。再加上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等场馆,整条“西岸美术馆大道”连点成线,移步换景,处处有惊喜,处处有得玩。

  比如科创产业导入,徐汇滨江正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地,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上海“模速空间”亮相后,迎来16家大模型上下游企业入驻。2020年以来,徐汇滨江高品质办公载体持续释放,新增就业人口已超4万人,区域内公司数总数已近3800家。

  今天的徐汇滨江,一到双休日与节假日简直是人山人海,即便是工作日,白天也随处可见闲逛的白领,晚上则成为出来散步、锻炼、坐憩的居民的主场。与世界顶级的成熟CAZ,如伦敦金融城、纽约硅巷、巴黎拉德芳斯等比,也许还有差距,但徐汇滨江已经基本做到集金融、商务、商业、文化、居住等功能于一体,也塑造成型了CAZ定义中的“7天·24小时”活动模式。

  徐汇滨江和杨浦滨江的发展逻辑似乎大差不差,但二者的人气差距也的确肉眼可见。

  有人说,徐汇滨江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杨浦滨江则像“邻里公共开放空间”。社交网络上,徐汇滨江是公认的网红打卡地,杨浦滨江一般会被贴上“小众宝藏”“景美人少”等标签。

  不可否认,徐汇滨江开发较早,且吃了“世博大拆迁”的红利,土地收储、集中开发都较为顺利。杨浦滨江开发就比较晚了,杨浦区政府土地收储花了大力气,近两年才把成片的地块拿出来开发、推介。

  不过,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对杨浦滨江来说,徐汇滨江和世界顶级城市的一些世界级滨水区提供了大量成功范本和经验,值得逐条仔细对照参考。

  比如杨浦的工业遗存保护修缮利用,在保护修缮的角度看,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今年还被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牌子。

  但从利用的角度,似乎还有潜力可挖。场馆终究只是载体,想要出彩,引入的功能一来必须方向明确,不能散乱;二来能级要够高,够有吸引力。

  杨浦滨江的载体主要以艺术文博为方向,但似乎鲜见高知名度的展览,办展频率也较低,没办法真正激活市民游客的兴趣,通过活动吸引流量。文博则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古船与考古博物馆开馆后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现在,人们脑中很难把灰仓艺术中心、毛麻仓库、永安栈房等历史建筑与艺术文博联系起来,往往只会在看到建筑时感叹一下外观,过门而不入。

  东西两翼的商业体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奥特莱斯以运动品牌为主,渔人码头也缺乏“网红店”“首店”等特色业态。

  现状是,很少有人专门冲着绿之丘、发电厂遗址公园、毛麻仓库等赶来杨浦滨江。多数人到访的逻辑是:去最近的滨江逛逛,正好饿了就去商业体里随便吃点,路过有意思的咖啡店或者展览,有空就进去瞅一眼,也不会产生什么消费和互动。

  往好了想,滨江的生态改造、景观打造肯定是成功的。反过来说,不及时作出调整,杨浦滨江很难从“邻里公共开放空间”进化成城市CAZ。

  也有人说,杨浦滨江不用太着急。毕竟,周边的居民绝大多数都刚刚迁走,商办、住宅也都在建,新的居民、白领都还没入驻。现阶段肯定是杨浦滨江人最少的阶段。

  的确,以商业为例,这是最讲究市场逻辑的行业之一。一个缺人的地块,凭行政力量强行导入商业,只会事倍功半。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负责人去年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就说,这里位置比较偏远,开发价值相比来说较低,所以更多考虑怎么帮助周边地块先热起来。

  他的话里藏着一个很多人认可的观点:当几家互联网大公司和诸多企业总部入驻后,会带来数以万计的年轻、中高收入的白领,也许届时杨浦滨江就水到渠成地发展起来了。

  根据规划,到2026年,杨浦滨江南段将有270万方商办体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集聚27万创新创业人才。

  但政府仍然必须做很多引导性的工作。一方面,白领的就地消费,往往只能覆盖商业链条中的一小部分。漕河泾、五角场等互联网大公司云集的地区,也没能靠白领午休、下班后的餐饮消费发展商业,反而五角场是靠大学路这样的特色商业在双休日节假日吸引全市客流。

  因此,要打造“7天·24小时”的CAZ,靠本地工作的白领们肯定是不够的。一个晚上9点下班的程序员,显然不太可能再去公司旁边的奥特莱斯买奢侈品。

  另一方面,有时候,高能级的店铺、活动本身就是流量,他们可能没那么在乎地段本身是否有流量。

  曾有过一段时间,杨浦滨江连续举办全球时尚品牌的首发活动,以及冰雪、路跑等国际赛事。在黄浦江畔滑雪,在船坞巨型塔吊下走秀,高级珠宝鉴赏会、豪华新车发布会……这些“王炸”活动为杨浦滨江吸引过全球的目光,但频次还是低了些。

  归根结底,杨浦滨江还是要大量导入与市民有切身关系、人们真正感兴趣的功能、业态,才能实现高水平、全方位的真正腾飞。

  其实,除了徐汇滨江,杨浦滨江还有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英国利物浦老城区。

  同样是老工业区经历阵痛后转型,利物浦第一步将酒吧、画廊、创意产业融入公共空间,将建筑改造为餐厅、书店、唱片店、咖啡馆、旅馆等业态,打造吸引年轻人的“磁极”。再通过建设购物天堂步行街、强化文化氛围、积极承办活动,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游客和投资。

  这一阶段的底层逻辑,就是吸引人、吸引流量、吸引投资。杨浦滨江必须加大决心导入资源,打造多个真正能吸引人的“磁极”。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利物浦接下来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的形式,先后更新建设利物浦科技园、利物浦生物创新中心、传感器城等重点发展生命科学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吸引了一批科技公司和创新人才。

  杨浦同样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复旦、同济、上理工等都在区内,这为杨浦滨江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保障。此前就有专业的人建议杨浦在滨江建设高校新校区或科研机构,让高校的资源外溢赋能滨江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更新加速演进的当下,杨浦滨江当前规划的主力产业在下一阶段是否还在风口?没人能打包票。但如果持续做好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在高校的支撑下,就能赶上风口甚至自己创造风口。

本文标签:球团仓